三百年前的福州城 —郑崇尧大型漆壁画
三百年前的福州城是什么样呢?
2015年,中国漆画艺术大师郑崇尧先生受委托,为福州镇海楼创作了一幅大型漆壁画《三百年前的福州城》,这幅充满东方漆艺术美的作品便镶嵌在福州镇海楼,这座立于屏山之巅的中国九大名楼之一。
且不说镇海楼六百多年的厚重历史,倒是一幅漆画,却要如何表现出一座历史名城三百年前的模样?
1998年夏天,加拿大博物馆汉学家鲁克恩先生,带着一幅似地图而非地图、似山水画又非山水画的古画(相片拷贝),前往福州为它探古寻源。最后,经专家考证,这是一幅《清康熙福州府城台景观图》。
历史回溯到汉高祖五年,闽越王无诸开始建造福州城,那时称冶城,后来经过晋、唐、梁(五代闽)、宋历代扩建,福州城渐渐形成了规模。到了元灭宋后,为政者恐南方起义兵反抗,下诏废堕各地城墙,那时福州城部分被毁。之后明洪武四年(1371),驸马都尉王恭在梁夹城、宋外城的旧基上垒石砌造为城,北跨越王山,也就是今天我们福州人所说的屏山,南绕乌石山、九仙山(即于山),后人称之为府城。当时府城设有7个大城门:南门在今南门兜东侧,北门在今北大路北门兜,东门在今东大路晋安桥西,西门在今鼓西路西门兜,水部门在今五一路鳌峰坊巷口对面,汤门在今温泉路大众澡堂前,井楼门在今井大路北端。据记载,当时城墙“高二丈一尺有奇,厚一丈七尺,周三千三百四十丈”。及至清末,福州被开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,城墙面貌仍无大变化。今天,当郑崇尧先生用中国大漆再现《三百年前的福州城》,似乎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再一次被流年影像唤醒。
中国人以漆材料绘制图形,最早始于三皇五帝的口传文明时代,符示旗帜、纹身画脸、装饰陶器、髹涂车船等。而今天人们所说的“漆画”一词,在明初的黄大成所撰写的《髹饰录》中,——“以漆绘描器物表层纹样”,仅是以一种技法的形式而出现的记载。
当“漆画”正式作为一个画种名称的命名,距今不到百年历史。20世纪30年代起,中国的一批漆艺术先驱者赴海外留学,逐渐向国内引入了有关漆工艺在平面绘制中的所有观念和技法。其中出现后来为现代中国漆画运动做出突出贡献的三位奠基人:李芝卿、沈福文、雷圭元,其中李芝卿、沈福文两位先生,都是福建籍人士。而李芝卿,正是郑崇尧青年时期求学的老师。
郑崇尧1934年出生于中医家庭,学生时代即开始学习漆艺和绘画,恩师李芝卿漆艺髹饰技法和“卡宝闪光”“变深仿釉”“仿青铜器”等绝活以及恩师陈子奋高深的白描花鸟线条使郑崇尧如鱼得水,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勤奋向二位大师学习。“李芝卿给我一团漆,陈子奋给我一根线。这是我艺术人生的源头。”郑崇尧在八十多岁的时候,仍然念念不忘恩师。就是这“一团团漆”“一根根线”,郑崇尧走上了一条无止境的漆艺之路,一走就是半个多世纪,漆艺中的漆画以其丰富的表现力更是深深地吸引了他。“描漆的工笔之美、画漆的重彩之美、刻漆的版画之美、堆漆的浮雕之美、刮漆的油画之美、泼漆的水彩之美、皱漆似汉砖的肌理、泼漆似窑变的天趣、金漆似云锦的富丽,蛋壳开片似哥窑碎瓷纹理……”郑崇尧深陷其中。在他半个多世纪的漆艺创作生涯中,曾先后两次参加北京全国人民大会堂福建厅、台湾厅室内装饰漆画《古田会址》《孔雀百花》的设计制作,国家展览馆、北京国庆50周年成就馆、昆明世博园、福建省人民会堂、台湾孙中山纪念堂等多处重要场馆亦能看到他的作品。代表作《素心兰》《蔡文姬》《惠安女》《敦煌女》《金秋》《古器》《花趣》《纺纱女》《佳肴》《简》等层出不穷。“宝刀不老”这个词用在这位老先生的身上似乎特别合适,在刚过去的2013、2014、2015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,郑崇尧以八十多岁的高龄,每年创作出新作品,连续三年获得这项国内工艺美术行业的最高奖“百花奖金奖”。然而一生获奖无数的他,却又仍然低调如昨,只肯在漆艺的世界里默默打造一份质朴的匠心。
这幅《三百年前的福州城》便是这位八旬老艺术家的又一件大型漆画代表作,这件以青色、蓝色、绿色为主体颜色的大型漆画、以金、银、朱砂、石黄、钛青蓝、酞青绿入画,镶嵌螺钿、贝壳等天然珍品,天然漆液几十道的反复髹涂、罩染、研磨,经漆艺大家历时半年的打造,这幅大型漆画作品犹如上天之馈赠,默默地伫立在福州镇海楼,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古往今昨。
页:
[1]